戏剧走入生活·创造贯穿始终

发表时间:2019-03-22 阅读次数:972   

  世间美好的词语太多,“遇见”二字便是其中之一,有了遇见便有了故事,人与人之间便有了关系。我与启梦园遇见有了现在的我,我与孩子们遇见有了我们在园内的日常生活,孩子们与戏剧游戏区角的遇见,有了一个个“小戏骨”和一场场戏剧游戏表演。

  说起“戏剧”,大多数人应该会和节目演出联系在一起,排练很久?准备繁多?孩子练习着累,家长配合着累,老师组织着累。那么孩子的那场“戏”表演起来真的累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中二班的“梦想剧场”,看一看孩子们是用怎样的方式,去呈现戏剧表演的吧!

  梳理情节  优化语言

  一个完整的故事是由许多生动的情节串联而成,但是长长的绘本故事里包含的内容太多。这让孩子们不知从何演起,此时需要老师给孩子一个情节支架,既帮助孩子熟悉故事内容,又能让他们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动作体验的形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简单的图片和动作探索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不需要刻意去背故事情节。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和思维方式,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掌握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我们需要转换和优化。


  还原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戏剧活动同样不可忽略细节,我们的主要目的不是表演一台戏,而是通过戏剧活动的形式,促进孩子深度学习。

  比如:《变小的埃尔迪》孩子们在熟悉故事情节以后,在表达中孩子们就会通过讨论不断还原细节,挖掘内涵。


  情境举例

  老师:埃尔迪是怎么和小朋友相处的?

  可乐:他喜欢欺负别人,还要欺负小昆虫。

  萱萱:他把小昆虫装在了瓶子里,小昆虫快要不能呼吸了。

  老师:被欺负的小朋友和昆虫是什么反应呢?

  元宝:小朋友哭了,很伤心,就像如果我被欺负了我会又伤心又害怕。小虫子也很害怕,赶紧跑了。

  老师:变小后的埃尔迪又经历了什么?

  好好:他变得很小,到处着急地跑来跑去寻求帮助。(模仿着急跑来跑去的样子)

  故事情节在孩子们不断地反馈和表达中慢慢丰富起来,一个小小的动作就有好多种表达,还原了作品本身的特点和价值,促进幼儿深入理解剧情,深刻体验人物思想。

  孩子们用自己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害怕”“紧张”的情绪。

  服装道具 精致or随机?

  精致、华丽的表演道具和服装通常符合成人的审美,那么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或许,他们坚持自己的游戏规则,保留一定的兴趣喜好。我们只需要提供一些碎布和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从而激发孩子们的“一百种创意”,他们会为了自己的戏剧游戏而利用仅有的材料去大胆创造。

  作品表达 单独还是集体

  孩子的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孩子很快就能掌握技能并且很好地运用,也有一些孩子性格比较腼腆,单独表现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需要配合服装道具这种集体式的表演,我们班同时保留了手指偶,孩子还可以自己套上多个指偶来一出“自编自演”的戏,便于幼儿的多种选择。

  时时能演 处处能示

  我们的“舞台”没有界限,不需要刻板的演技,更不存在固定的标准。人人都有机会展示与表达自己,而有观众的地方就是能让幼儿展现的地方,无论班级里的小伙伴,校园里的老师或校友,回到家中的家人都可以是观众。可以是在生活中的戏:晨间检查我来学,学做保健医生;美味点心我来分,学做小小服务员;班级物品我来整理,学做小小管理员。

  甚至在户外分散活动中,孩子们把滑滑梯下的区域想象成卖冰淇淋的小推车,里面有挤冰淇淋的机器,自发进行了冰淇淋老板和客人之间的一场戏。

  “小老师”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游戏,这些都是不经意间的抓拍,一切“演”得自然而然,是完完全全属于孩子们的创意与演绎。


  在参与过程中,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置更有趣的环节,比如某次玩耍,有一个孩子站在前面不停念着收电影票才能入场观看,老师为了支持他们的想法,创设了一个“收票窗口”和“收票盒”,需要进去当观众的小朋友们可以将自己的进区牌放进盒中,观看完再拿走。

  在一次玩耍当中,两个女孩子跑到了门背后,老师询问原因,得知她们在换表演服,要换好了才出来演。于是,老师为他们单独隔开了一个“换装室”,让戏剧表演区更具有仪式感。

  孩子们还自己绘制了“剧本”,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故事情节,就算对剧情不够熟悉的小朋友也可以跟着剧本表演。

  幼儿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以动为主,而戏剧游戏恰恰抓住他们的特点,激发孩子充分运用感官和夸张的动作去感受角色情感,体验作品内涵。这样的戏剧游戏活动没有老师的“高见”,却让我们感受到来自于孩子本身的力量。老师只需要把更多思考的时间和肢体表现机会还给孩子。

  我们没有完美的教育方式,但我们可以与孩子在探索中慢慢发现,共同成长。相信,孩子们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份又一份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