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草绿,山河无语忆故人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生气旺盛,呈现春和景明、万物复苏之象。
兼具人文和自然两大内涵的清明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草色青青,杨柳依依,桃花梨花,竞相开放,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
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温江区光华启梦幼儿园的教师于2020年3月30日至4月3日相继利用线上云时光通过视频、游戏等形式鼓励孩子们对清明来源及习俗进行了解与认识,在家长的积极配合中孩子们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
清明习俗篇——在习俗中感受传统文化
1.祭祖
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
2.踏青
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春日景象,郊外远足,这种踏青也叫春游。
3.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4.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5.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6.放风筝
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
清明活动篇——在活动中探寻传统文化的精髓
小班组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分享视频中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了解到清明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寄托,也是民族文明的一种传承方式。
清明绘彩蛋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中班的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灵巧的双手绘制出了五彩缤纷、创意无限的彩蛋作品。
大班孩子们通过欣赏清明的诗歌、清明的游戏等形式来了解清明!在精彩的传统游戏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本次活动,既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魅力,传承了传统文化,也在追思中学习感恩,推己及人,对别人、对社会心存感激,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关爱与同情。
清明古诗篇——在诗歌中感受清明独有的魅力
(宋)晏殊《破阵子·春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此词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
(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西湖美景优美宜人,明丽清新,抒发了诗人对清明时节西湖美景、春景的喜爱与赞美,以及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疫情让我们每个人更加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疫情期间保护好自身和家人健康是第一位的,更是对逝者的最好告慰。乌云总会消散,万物终将向阳,开展文明祭祀、网上祭祀既是当前疫情防控的形势需要,更是文明生活的“关键小节”。做好自身防护,确保身体健康,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亲爱的家长朋友们,疫情防控,人人有责!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响应绿色殡葬、文明祭祀,共战疫情、度过一个文明、平安、祥和的清明节。